产品中心 首页 > 产品中心

【话说上海】近代申城汽车的兴起与发展

来源:爱游戏体育app最新版下载    发布时间:2024-03-16 08:05:38

  20世纪上半叶,汽车在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兴起和发展,构成中国近代汽车史的起点和焦点。上海汽车的历史进程,是近代中国汽车发展的缩影。

  20世纪初,上海已是一座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国际都市,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汇、融合不断加深。问世于1886年的汽车,悄然进入上海。根据现有史料和方志文献记载,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z)从香港运入2辆形似马车的小汽车,是为汽车传入上海之始,这也揭开中国汽车史的新一页。

  泥泞中的跋涉。这幅百余年前的老照片与上海无关,但与中国的汽车发展紧密关联。1907年3月,法国《晨报》发出挑战:谁能从北京驾驶汽车回到巴黎?短短几天,有25 辆赛车报名。经法方与清廷的再三交涉,最终有5辆车和11位车手来到北京。比赛6月10日开始,8月20日,意大利亲王伯格斯驾驶菲亚特生产的“意塔拉”牌汽车,首先抵达巴黎。这也是汽车这种新兴交通工具首次在中国成规模地展示。

  自首批汽车入沪之后,陆续有西方国家的领事、租界官员、外商豪富、西医等人,从欧美运入汽车自用。至190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发出的汽车执照数为31辆。稍后,又有较多的外国洋行大班购用小汽车。至1907年底,公共租界汽车发照数增至111辆。其时,全国除上海外,较早拥有汽车的北京、汉口、青岛等城市,仅有汽车数辆。

  1908年,上海首批有轨电车投入运营。第一辆由外商百货商场试营的出租汽车驶上街头。汽车商业开始启动,一批由外商经营的汽车商行在沪开办。

  汽车商业的启动和开拓,为汽车在上海兴起注入了活力。第一批外商洋行开设后,首项业务是,从欧美输入汽车,投放上海市场,向上海消费者介绍和销售汽车,并向内地城市辐射。接着,附设服务部,开展售后眼务,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汽车保养、维修和供应配件、轮胎等,方便了消费者选购和正常使用汽车。至1913年,上海年汽车进口数已突破100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汽车保有量增至500辆左右。外侨中的上层人士普遍以汽车取代传统的私人马车;有些中国的地方军政显要、商界名流开始置用轿车。北京的清廷官员和汉口的洋行买办也来沪购车。

  1911年,美国平治门洋行(Benjamin & Company, D. H)和美汽车公司,率先增设汽车出租部,投入一批5座、7座的轿车(其中已有数辆装有最新发明的里程计数器),配以华籍司机,供人租乘。租界当局在外滩等地划定停车处供出租汽车停放候客。至1913年,公共租界已有4家外商汽车洋行设立出租部,共有出租汽车43辆。上海汽车开始在公共交通领域中逐渐兴起。

  外商汽车洋行,融营销、修理、出租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后为京、津等地普遍采用。外国商人的开拓进取,虽以谋利为目的,在客观上加快了上海汽车的引进和利用,对上海汽车的兴起起了先导和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加速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华界城市近代化的起步。以1912年南市拆城筑路,兴办有轨电车为起点,出现了华人办近代交通的热潮。是年华商首批3家汽车运货行在闸北创办,开上海和全国城市利用汽车运输货物的先声。次年,华商首批5家出租汽车公司相继开办。1915年,国内第一辆消防汽车在沪问世。次年,公共租界的大型灭火设备已全部汽车化。稍后,上海邮局和有些外商公司开始利用载货汽车取代马车运送邮件和货物。

  至1917年,上海外商汽车洋行增至8家,年进口汽车365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汽车保有量增至1300辆,其中私人轿车985辆,华人拥有轿车者尚属少数。1908~1917年,国内又有天津、大连、南通等10多个城市开始拥有汽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把战时发展起来的军用汽车工业转为民用,民用汽车产量激增,向世界各地倾销。上海汽车进口量大幅度上升。至1920年增为1080辆。20年代初,又有一批美、英、法等外商汽车洋行在沪新设。至1926年,上海外商汽车洋行增至20家,汽车年进口量1755辆。

  战后,上海近代民族工商业逐步发展,外国资本和外国商品再次大量涌入。经济近代化加快了城市建设近代化。外滩和南京路一带高楼迭起,银行、钱庄、交易所和近代化的公司、商场日益增多。西区大规模兴建西式花园住宅。东部商业区和西部住宅区之间车流量大增,近代化道路扩建延伸。

  1929年,浙江宁波外海,一辆美制小汽车正在转运中。由于船舶吨位及航道原因,一些进口汽车是在吴淞口或者上海周边的浙江省地区下船,再由陆路入沪

  1918年后,上海汽车保有量逐年加快增长。至1927年,公共租界汽车发照数增至6000辆,较19l7年增长5倍。其中,私人轿车由1917年的713辆增为3860辆,出租汽车由1917年的96辆增为628辆。工商界、金融界上层人士已较普遍地拥有轿车。出租汽车的乘用者也渐趋广泛,除一般外侨和外商洋行的高级职员出行和上下班经常乘用外,海内外来沪的商人、旅客、海员及收入较高的市民外出访友、办事、娱乐,赴车站、码头也常以出租汽车代步。汽车货运业逐渐兴起;工商企业和市政公用机关购买自用载货汽车者日趋增多。至1927年,公共租界货运汽车发照数由1917年的29辆增为906辆。起步较晚的公共汽车,在20年代初启动。1922年和1924年,华商率先在西部和闸北开办公共汽车,英商于1924年10月起在公共租界兴办。至1927年,全市已有公共汽车线年,上海特别市市政府装备的公务用车

  20世纪20年代运营的华商沪太长途汽车公司。图为该长途线年代初,全国各地公路建设逐渐萌发,全国十余省市开始创办长途汽车。1922年起,上海也陆续有沪太、沪闵、上南、上川等民营长途汽车公司开设,配用大、小客车和钢轮汽车列车投入运营。汽车已较广泛地进入上海城市生活和生产的许多领域。

  1921年,由著名人士、专家学者发起组织的中华全国道路协会在沪建立,拥有中外会员13000人(后增至10万人),对推进全国公路和汽车事业的发展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1924年和1927年,中华工业专门学校汽车道路专科和中央汽车专门学校先后在沪创设,为全国各省培养数以千计的汽车技术人才。

  公共租界的公共汽车扩展,一批双层汽车投入运营。华侨、华商相继在南市、闸北兴办公共汽车。至1936年,全市已有公共汽车线辆,并有部分大企业购置自用汽车。出租汽车公司增至近百家,共有小客车逾千辆。长途汽车共135辆。全市汽车运货行由20年代中期的40家,增至260家,共有载货汽车700多辆;并有企业自用载货汽车千余辆。

  1.华商经营的汽车交通企业大量增加,在与外商竞争中(除公共汽车外)取得优势。拥车数十辆至数百辆的大中型企业不断涌现,其中祥生出租汽车公司拥车多达240多辆,代表了近代中国汽车交通企业的最高水平。

  2.汽车在许多领域普遍的使用,并逐渐向大型化、多样化发展。设座70席的双层公共汽车和载重25吨的大型平板车,均为近代中国客、货汽车之最。搬场汽车、工程车、运币车、洒水车、油罐车、大型和超长物件运输车、自卸车等特种功能的汽车频频问世。

  美国汽车业巨头福特公司很早就觊觎上海的巨大市场潜力,他们于1920年前注册成立“云飞汽车公司”.U.S.A.),“云飞”出典于汉高祖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义为奋发有为,而成语“云飞电掩”喻快速前进,该公司还以“云飞汽车,腾云驾雾”为口号,当然,更有福特汽车公司为强大后盾,“云飞”拥有200余辆崭新的“福特”汽车,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云飞”始终是上海出租汽车行业的主流和巨擘,一直到二战爆发后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云飞”的退出,华商的“祥生”才有机会取而代。

  1937年,上海祥生汽车公司第八分行(位于京沪车站,也就是俗称的老北站)当时的祥生公司已是华商汽车公司中的佼佼者,置有车辆270辆,分行22处遍布全市,另设特约代叫处50余处,叫车电线年数据)

  20世纪30年代,上海街头出现的各类工作用车辆(自上而下:大型物件运输车、洒水车、冷藏运输车)从20世纪初汽车进入中国起,上海以其经济和地理的优势,汽车发展速度继续领先其他城市。据1934年1月全国经济委员会对各大城市的汽车调查资料,上海的汽车保有量达17039辆,为北京、天津的8倍多,为南京、广州的12倍多,为汉口的24倍。

  1927年的上海汽车年检。地点在1917年建立的上海公共体育场,后改名沪南体育场

  上海汽车消费的空间和潜力逐步扩大,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汽车商涌入上海市场。30年代初,外商在沪的汽车洋行增至40家。其中以美商居多,余为英商、法商、德商等。汽车的年进口量增至2000多辆,最多时达3700辆。20世纪30年代中期,上海汽车进口量占全国的2/3,是全国最大的汽车输入口岸和汽车贸易中心。在上海行驶的汽车,厂牌型号多达数百种。据公共租界工部局统计,1930年发照的小汽车中,共有170种牌号,载货汽车和公共汽车中,共有128种牌号。上海被称为“万国汽车博览会”。

  一份当年法租界当局的统计资料中就可见一斑。1931年,法租界内持证登记轿车品牌和数量:雪铁龙424辆、雷诺235辆、标致79辆、塔尔伯特(Talbot)21辆、德翁布顿(Trepardou)20辆、德拉哈耶(Delahaye)8辆、萨尔姆松(Salmson)6辆,还有4辆布加迪( Bugatti))......。

  1931年拍摄的上海美通汽车公司展示图内景,该公司在市内有多处销售行。图中这处位于福煦路迈尔西爱路,也就是现今的延安中路茂名南路口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汽车发展进程,接连受到炮火的震荡和汽油危机的冲击,急转直下。日军侵沪,全市人民同仇敌忾,500多辆商营客货汽车应征支援前线,大部毁于战火;部分民用汽车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随军撤离上海;另有许多汽车随机关、企业迁往内地。将要萌生的汽车制造工业,即告流产。全国最大的汽车商业中心,转移香港。大批汽车在战乱中毁损流失。昔日雄风,顿时消失。

  遭到日军袭击占领的地区,民用汽车几乎绝迹。一年后,始有日伪筹设的官办公共汽车和日商经营的客货运输汽车少量应市。苏州河以南的外国租界,形若孤岛,避乱逃入租界的工厂、商店和苏浙一带富户,汇集于此,商市一度繁荣,汽车也随之增长。公共租界汽车发照数由战前的9000多辆,至1941年增为12087辆。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后,虹口实际已沦为日寇控制区。图为日军在外白渡桥上设立哨卡盘查过往车辆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局势骤变。侵沪日军进占公共租界,接管和统制租界内工厂设备及重要物资,外洋海运停顿,工商业骤形萎靡。英美等国在沪企业和侨民的汽车,悉被日军没收。英商公共汽车公司旋即停业,汽车被掠去军用。华商营业汽车和企业自用汽车也部分遭日军“征用”或封存。私人轿车大都隐藏不出。1942年公共租界汽车发照数锐减为2300辆。至1945年10月(日军投降后的次月),全市登记的汽车仅1498辆(其中公共汽车12辆,出租汽车30辆,私人小客车841辆,货运汽车395辆,机器脚踏车220辆),不到战前的十分之一。

  战争结束后,汽油到沪,战时停驶的汽车陆续恢复使用。1945年底,全市登记的民用汽车回升至4211辆。1946年初,大量汽车从各方面进入上海。其中有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从关岛和中途岛运来的数千辆美国剩余军车,战时为滇缅公路国际运输线特制的大批载重汽车及外商洋行进口的各种大小汽车等。据海关统计资料,1946年进入上海口岸的汽车共11020辆(其中80%为载重汽车),是为近代上海输入汽车最多的一年。大量汽车进入上海市场低价倾销,为上海战后汽车的恢复和发展带来有利因素。

  战后,国际航运畅通,对外贸易快速地发展。上海为当时中国外贸物资进出口主要口岸,全国85%的进口物资集中在上海卸货。战后头两年,美国商品和剩余物资,如潮水般地涌入上海,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运华物资也在上海起岸转运各地,大量物资在沪集散,黄浦江边货物堆积如山,货物运输空前繁忙,载货汽车需求增加。专营汽车货运的汽车运输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47年初,全市汽车运货行增至300多家,扩充了大批载货汽车。由政府各部委设立的各种物资分配、调运机构和官僚资本企业,都自购汽车,建立汽车运输队。许多机关、团体、企业、银行,在市场大批汽车廉价销售的吸引下,纷纷增置汽车,方便自用。至1947年底,全市营业和自用的载货汽车,由1945年底的1122辆增至6797辆。

  战后上海民用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由1945年底的4211辆,至1946年底和1947年底分别增为15819辆和22564辆。至1948年9月,增至24540辆,较1945年底增长近5倍。如果加上同月份在沪的军用汽车3990辆,则上海汽车总数达28530辆,为20世纪上半叶上海汽车保有量的最高记录。与战前比较,汽车发展规模又有扩大。40年代末,全国汽车保有量为50900辆,一半左右的汽车集中在上海。1945年之后,中国汽车进口也大多分布在在上海。据统计,1946年和1947年。上海进口的汽车数,分别为全国进口数的96.7%和88.8%。进口的汽车中,90%以上为美国汽车。战后,外商在沪经销汽车的洋行,由战前的40家减为17家。一批华商企业开拓汽车买卖业务,并兼营小轿车进口零星交易,打破了战前汽车进易由外商独占的格局,1946~1948年中,47家华商汽车行经销进口小轿车共2000多辆。

  1949年拍摄的一处位于延安东路靠近外滩的加油站,各式车辆大排长龙等待加油,注意图中的车牌细节

  1948年后,上海经济不断恶化,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汽油匮乏,汽车发展又面临困境。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减为22574辆。

  从近代上海汽车兴起和发展过程,能够准确的看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是上海汽车较早兴起的外部环境;上海近代经济的发展和上海人对近代文明的积极进取,是上海汽车兴起的内部动力和发展基础。上海汽车的兴起过程,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最早拥有汽车的是西方殖民者和外国商人。旧中国工业落后,汽车和燃润料依靠外国输入。不少有识之士积极开拓,颇有创建。上海为中国乃至远东汽车发展最早的城市,在中国汽车发展进程中起着先导和推进的作用。汽车的发展,不仅便利了交通,促进了城市近代化,也加快了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作者:朱佑模)

上一篇:永久制止出售!50000吨大国重器国际第一冲为国年赚3亿

下一篇:新能源拌和车临平启用

相关推荐